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
您所处的位置:首页 >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> 正文

闲话作家刘家科和他的书法

发布日期:2012-09-21  来源:张荣庆

   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饮誉文坛的散文集《乡村记忆》的著者刘家科先生,将于二○○八年八月六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他的别具风彩的书法展览。展览的同时,河北教育出版社亦将推出一本大八开印制考究的《中国书法家精品集•刘家科卷》,书前一篇很有分量的题为《笔墨与文章相映生辉》的大序,盖出自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先生手笔。家科先生竟还要我这个碌碌粗人附骥烂文一篇。家科先生派我干这个活,兴许以为我上了点岁数,又是鼓捣书法的,大概能行,实则写字为文之道,我都涉之甚浅,很差劲的。写东西慢而且次不说,还每为文章如何开头犯愁发愣。成了坏习惯,开不了头就写不下去。尤其是这回,卡壳卡得有点邪门,迁延两个多月,到底还是一个抓瞎,怎么着都不是了。我想这事倘换成硬笔杆子家科先生来操觚,那必是“张飞吃鸡子——小药丸”了,足见不佞是真的不行也。话扯远了。家科先生日前电话称,展期迫近,出书在即,意思我明白,是催稿。怎么办?撂挑子说不过去,总得要下笔,好坏不去管它了,顺着大体思路就写下去便是。
    今年四月份,在衡水市政协工作的书友师彦伟君,说是要陪同他们的政协副主席刘家科先生四月十七日专程到京,准备观看我于十八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“入古之旅”书法展。十七日傍晚,彦伟邀我至他们下榻的景山后街河北省驻京办事处会面并一块吃饭。
我老家是安国,属保定地区。我跟家科先生当年都曾是冀中平原上疯跑乱踹的毛孩子,看过的,吃过的,玩过的大体都差不离。所以一见面便因了这个老乡的关系,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。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:瘦瘦的,穿戴整齐,言谈举止,温文尔雅,不大像当官的,也看不出已经过了五十岁。经彦伟介绍,初步得知,他长期在老家衡水地区(今称市了)担任重要领导职务,业余从事文学创作,成就斐然,他还写一笔好字,是书法家。此次来京目的,一是观看拙展,再就是也准备晋京举办书展,出集子,嘱我为他写篇东西。他送我一大包有关他自己的资料外带两箱衡水老白干。那天晚上吃饭,在座的还有在衡水管宗教事务的书友高建华等;因为第二天我的书展就要开幕,顺便还邀了在京给我帮忙的朋友杨明臣、李有来、王学岭等以及通州我的工作室班上的几位学员;由彦伟作东,摆了两席。饭后,家科先生等回房间休息,我们继续喝茶安排书展开幕的有关事宜。十八日上午,彦伟陪同家科先生及建华等参加了拙展开幕式,过后即赶回衡水。那天人多,我照应不过来,未能留他们吃午饭和送送他们,心里很是歉疚。
    忙活一天,晚上回到家里,吃点东西觉得很累,便躺到床上。习惯了枕上抽本书看当作消遣亦常以为促睡之具,遂从家科先生赠我大包资料中取出他的《乡村记忆》随便翻翻。这一翻可好,放不下了,精神劲上来也不觉得累了。书中篇篇叙说的全是家乡农村里头一些极普通的人和极琐细的事(还有吃食、天象、节令、风习等等),读来却让人倍感亲切,生鲜鲜的,活泼泼的,充溢着泥土的气味,灌注着作者的真情实感,明净不染,朴实无华,冲和简远,很有嚼头。其语境营造,其遣词用字,其谋篇布局,可以说讲究到了几乎不大露痕迹的境界。家科先生的本领,我真佩服,这也无怪乎他能折桂鲁迅文学奖了。已故大作家孙犁先生,老家安平,也是衡水人。我读过他写的不少东西,很是喜欢。我看家科先生之文风取向,颇与孙犁先生相近,或许多得其沾溉也未可知。家科先生之于文学创作,眼下特别是散文之经营,自是古今中外取法多多,绝非局限于一家两家的。文理和书理是相通的。家科先生在散文创作上所具备的优良素质和超强能力,不消说是大大有裨于其书法之精进的,这在下面我还要稍稍多用些笔墨。
    文学创作,家科先生是当行里手;他同时还满有兴致地玩书法,玩着玩着,也成了家。这是很有意思的。古时候拥有知识的人著书立说、赋诗为文都离不开毛笔,写字与书法,实用与艺术是融为一体,分不大开的,他们和书法有天然的联系。大文学家擅长书法的多的是,大书法家也多是很有学问能诗能文的(有的还兼着大画家的名头)。现在情形,可是有点今不如昔了。作家里头书法弄得很地道的,早些年如鲁迅先生那一代写稿子仍用毛笔的人中,好像还不少,现在恐是不多了。书法圈里头,据我所知,书艺文章俱臻上乘的,为数甚微,有也多出自老一辈书家(包括已故的),中青年作者里边则很少能副其实者,况且他们也多非以文学创作为主业。这样,家科先生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在书法界,大家便都以为稀罕而格外突出了。
当今书坛,由于人们所持观念的不同,遂致殊途而异趣。面对此种情景,有谓“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”的,自寓贬意;有谓“多元化发展态势”的,则是肯定。总之,大形势大环境是宽松的,各玩各的,自适所适,谁都管不着。然抱传统观念走传统路子的人,目前看,仍占大多数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事实如此,我们将之目为当今书坛创作取向之主流,亦殆不为过。走传统之路的,自当包括家科先生和我自己在内,特别着意师法古贤,基本上是沿袭古人写字的办法,遵循古人写字的规矩而行事的。至于作为书法家本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方面,有的做得好,有相当多的人,我以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。
    我曾在一些场合讲过如下的意思:
    中国自古以来,书法家的成才条件是多方面的,并非单纯写字所能奏效。中国古时候,判定某一位史学家是否合格,常以“才、学、识、德”这四项衡之。我以为,这四个字,也完全可以用来衡量书法家的。“才”、“德”姑且不论,“学”、“识”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实现的。“学”即学有专工,精益求精;“识”即对所专精的事业(学科或行当)要有很高的见地,或谓识见。书法家须具备很高的书写技能,这就是学有专工。但这还不够,书法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,很高的艺术见解,合到一起就是还要有学识修养,书写技能和学识修养,两者互为表里,缺一不可。此外,书法家的成才,恐怕还有环境机遇等诸多因素。
我还讲过,古代的书法家们特别注重三样东西,即人品、功力和学养。这只不过换了个说法,跟上边所讲意思是一致的。
    人们判定书法作品的雅俗高下,大抵是从两个层面着眼的:一是功力技能层面,二是品味(品位)层面。我还认为,功力技能固甚重要,但最终解决不了品味问题,品味是由学养作支撑的。所以历来书家对两样重视的程度,后者要高于前者。前者又叫“字内功”,或谓“练字”,后者又叫“字外功”,也可归结为“练心”。
    现在书坛情况,家科先生当也是清楚的。好多人心态浮躁,急功近利,只顾练字而又深入不进去,法度的精微和完备,实远逊于古人,但又自视甚高,“创新”非我莫属,于是纷纷张扬个性、玩所谓纯艺术和“视觉冲激力”去了。至于坐下来多读点书,多增进一些字外的学养,则不予重视,甚至完全忽视。针对此种状况,书界有识之士曾强调“书法家学者化”以救时弊,但积重难返,改变起来谈何容易。我看王蒙、汪曾祺等先生的文章里也曾提出过“作家学者化”的问题。“书法家学者化”的提法,可能要晚一点。
    我们再看家科先生,他是卓有成就的作家复涉书道,以作家所具有的素养来对付书法,该是绰绰有余。首先在学养这一块,他已占了很大的优势,较比单靠练字为能事者,自是要好得远。
    关于书法的功力技能这一块,我以为只要不傻,都是能掌握的,凭了家科先生的聪明睿智,那就更是小菜一碟了。
    然而书写技能毕竟是书法家的看家本领,其至关重要性,自不待言。这上头不过硬,则怕是当不好书法家的。所以我还想跟家科先生聊聊这方面的问题。
    家科先生是宗法“二王”写帖一路并且以行草见长的,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意义,陈建功先生的序中已有精当之论,我再说也说不到点子上,就不说了。我的学书情形,恰与家科先生同趣。有句老话叫“艺无止境”。咱既喜欢这玩艺儿,就总想把它弄得像点样子,像点样子了,还想更像样子,这是常情。
    欲求艺术之精进,力学古人在临帖上多下功夫是必须的。但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可取的办法呢?我看有。北宋欧阳修,心仪李北海,愈到晚年,好之愈深。他学李北海却是:“余虽因邕书得笔法,然为字绝不相类,岂得其意而忘其形邪。”其中关键是“得其意而忘其形”。接着他又说:“因见邕书,追求钟、王以来笔法皆可以通。然邕书亦未必独然。凡学书者,得其一,可以通其余。余偶从邕书得之耳。”(见《试笔》)其中关键则又是一个“通”字。欧阳文忠公师法前人何以能够做到“得其意而忘其形”复能“得其一,可以通其余”呢?乃在于他是集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、书法家于一身的一代“通儒”,而非小家子气的写字匠,他学识渊博,通文理,通艺理,通学理,眼光见地自非常人所能及。大凡善学书若欧公者,皆能参透书理,高屋建瓴,功夫用在刀刃上。倘止于亦步亦趋,刻求形貌,他们是不足取的。所以“得其意而忘其形”无疑是更高层次的学书之法。
    欧阳修学书,并不是不能追摹形似,但他耻于那样做。欧阳修的办法实际上代表了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书家所采取的办法。作家当亦如是,欧阳修本身就是大作家,高手作家们修炼文学技巧,盖亦与此相通。由此我就想到作为作家的家科先生,期于书法达于高境,该是多么便当了。
    欧阳修学书,强调以得古人笔法为指归。笔法,确实是中国书法中最核心的东西。笔法之外,还有结字、用墨和布局,也是有法可循,很重要的。这就坐实到具体地操作上了。家科先生通过长期临帖、读帖、揣摩领悟,化为己有,已经搞得很好了。当然高要求的话,尚须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,须要不断地进行调整。无休止的调整是正常的,历史上的任何大家,都是善于调整才成为大家的。主要是取法上的调整,一路下来,好的东西保留,不好的东西去掉。
关于结字,启功先生非常重视,我颇受启发。结字,实是学书入门一大关口,自当高度重视过好这一关。
    结字问题解决了,用笔便至关重要了。用笔(笔),主要是点画的质量、点画的修炼的问题。看前人论笔法的书,不如直接看古人的帖(墨迹尤胜)。我的办法是细抠。比如《兰亭序》、《书谱》等,拿来仔细反复看,特别是笔画的开头,即所谓发笔处,手法变化最多,最为关键。总之,点画之起行收,非常细微的地方都不要放过。写帖用的笔,亦须讲究,笔锋要尖,长锋秃毫不宜。
    此外,用墨和形式,也有讲究和许多文章可作,不多说了。
    掌握结字、用笔、用墨、形式的要领,还要善于变化。结字的变化,用笔的变化,用墨的变化,形式的变化,四者加到一起,便是无穷无尽的变化。
变化又可谓之变通。结字、用笔、用墨、形式,均须法度精微,高度熟练,又要善于变通。所以我认为,写字技法这一块,主要是培养锻炼结字、用笔、用墨、形式上的综合变通能力。能力出办法,能力越强,办法越多。
关于变通的意识,有和没有是大不一样的。
    就写到这里吧。余言:
    我这个不会写文章的给善写文章的写文章,是笑话。家科先生的好意我领了。家科先生眼光高,倘以为放到书里浪费版面还给人看了添堵,也不必顾虑,拿掉就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名家推荐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09 艺术名家 版权所有 中瑞洋洋(北京)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京ICP备09034196号-1 联系电话:13366119778
本站网址导航:www.arfetv.cn www.arfetv.com www.hongbao.tv 中文名称:收藏天下 收藏天下网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